大咖观点

张晓慧 | 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

发布时间:2021年09月21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打印

2021年9月16日,清华五道口碳中和经济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苏世民书院和中国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主题为“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变革”。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大型能源企业和金融集团等机构的国内外嘉宾齐聚一堂,共商低碳转型发展路径。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时任)主持论坛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她提出,“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能源领域、制造业、学界等各行各业协同努力,金融部门更需要在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世界各国来说,中国在解决“双碳”问题时所展现的决心值得尊重。

张晓慧

以下为张晓慧发言内容

尊敬的杨校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庄严承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值此“双碳目标”提出一周年之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苏世民书院以及中国经济出版社举办“碳中和经济”论坛,围绕“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变革”的主题展开深入、务实的讨论,有着特别的意义。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全体师生向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线下线上观看论坛直播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与选择。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我们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不仅将重塑我国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需要能源领域、制造业、经济学界等各行各业迎难而上、协同努力,及早科学设置碳减排目标,部署切实可行的达标方案,出台规范、明确、可操作的绿色发展举措。其中,金融部门更需要在引导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主动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全球气候治理在经历了从强制减排到各国自主贡献的转变之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正在不断凝聚。从1994年对中国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以及今年中国人民银行将与美国财政部共同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我国一直深度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切实履行国际承诺,承担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当前,中国政府向世界宣示的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目标,具体可行的“政策路线图”已经拿出,“碳中和”正在成为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最主要抓手。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其中,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成为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于世界各国来说,中国在解决“碳达峰、碳中和”复杂命题时所展现的决心值得尊重,与此同时,统筹“发展与减排”、“短期与中长期”、“全局与局部”也需要集全球智慧共同思考,寻找解决之道,探求破题关键,这也是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的初衷。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将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中高速增长,人均能源需求尚有较大上升空间,未来碳减排压力较大。据国际组织、科研机构测算,我国碳排放峰值将超过100亿吨,而美国碳排放峰值为57亿吨,欧盟约为44亿吨。而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30年时间,远低于欧美国家50-70年的时间。“碳达峰、碳中和”不是要简单以牺牲经济增长速度、国民财富积累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代价,而是要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充分、理性、智慧地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来几十年,绿色低碳转型将嵌入所有经济活动的内核,成为投资、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决策的核心逻辑。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将从不可持续的资源高度依赖型转向持续迭代的技术创新型。因此,中国需要按自身节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努力平衡经济发展与降碳减排,预防和化解转型风险,实现有序公正绿色转型。

绿色金融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将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测算,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气温上升控制目标,全球需要总投资大约为90万亿美元。我国实现“碳中和”同样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据多个机构初步估算,我国实现“双碳战略”所需投资大约在150万亿~300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每年将在“双碳”领域平均投资3.75万亿~7.5万亿元,大约相当于全年投资的10%左右。如此规模的“绿色”投资,无疑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此巨量的资金从哪里来?过往的经验数据显示,绿色金融对“碳中和”的资金支持比例将达到90%,而政府财政支持比例仅为10%。发展绿色金融,能够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环保领域,优化全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在提供“碳中和”资金上发挥不可或缺的支柱性作用。

早在2016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就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同时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之后,我国又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自上而下地构建起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推动了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繁荣。通过公共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不懈努力,绿色金融已为我国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成为引导资源投向绿色产业、支持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目前,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已组织制定并陆续发布“1+N”政策体系,“1”指的是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N”则包括2030年前碳达峰的行动方案以及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其中之一便是“发展绿色金融以扩大资金支持和投资”。当然,我们也要警惕非理性投资潜在的社会经济成本,国际上有关新兴产业非理性繁荣引发经济金融风险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更需要我们理性决策、审慎而为,认真做好产能预警与风险监测,方能协力保障绿色发展行稳致远。

发展绿色金融也是防范气候相关风险,维护经济和金融稳定的需要。气候相关风险“概率低,损失大”,很容易引起经济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化。目前,气候风险已经得到了全球宏观经济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重视。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曾表示:“气候将成为影响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基本风险”。英格兰前央行行长马克卡尼也提到:“气候变化将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也在多个场合表示:“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人民银行要研究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发展绿色金融,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货币政策“反应函数”,将气候与环境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将气候风险纳入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管理,将气候风险监测和管控纳入企业公司治理框架,有利于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管理、应对气候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赋予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新的历史使命。目前,学院已在绿色金融领域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未来将进一步发展强化,为支持国家的绿色和低碳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和世界的金融发展与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次论坛围绕“全球碳中和与能源变革”的主题,设置了“碳中和与能源变革、金融支持碳中和、碳中和与新能源”三个板块,重点探讨碳中和目标对经济金融理论和实践提出的创新挑战,探索能源相关重点行业的低碳发展路径。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大型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海内外专家聚在一起,共话绿色低碳转型,共商降碳减排大计,相信与会者和我一样,非常期待听到他们的真知灼见。

最后,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对五道口金融学院一如既往的支持,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