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点

董文娟|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比较

发布时间:2024年03月27日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打印

2024年3月22日,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董文娟做客第四十三期“清华五道口绿色金融讲座”,围绕“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比较”主题分享观点。本期讲座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高级研究员黎菁主持,线上举办、全网直播。


F1A5


讲座开始,董文娟首先指出气候变化是指,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用变化等人类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导致的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等气候异常情况。气候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粗放发展方式所导致,本质是发展问题。因此,应对气候变化,不能就气候谈气候,而是要在可持续发展大系统中,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安全、能源、粮食、健康、科技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问题,实现协同增效。要求我们转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传统发展方式,加速转型创新,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随后,董文娟分别介绍了欧盟、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碳中和政策、路径与技术选择。她表示,主要经济体在减排措施与技术部署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提到我国碳中和路径时,她指出,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面临的减碳压力更为巨大,转型战略与路径受到全球广泛关注。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能源消费结构以油气为主,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基本脱钩,且均已实现碳达峰。而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要比其他国家短得多,同时也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接下来,董文娟指出,碳中和经济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技术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清洁能源经济的机会正在到来。从需求来看,净零排放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实现巨大飞跃。例如,供应侧加速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应用,交通、工业和建筑部门电气化,扩大清洁氢和其他低排放燃料的使用,投资于减排技术,包括负排放技术等。然而实际上,全球实现碳中和技术部署与应用进展缓慢。到2050年,全球深度减排所需的技术中有一半仍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在2030年前需要积极部署。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3年的盘点,只有太阳能光伏、电动汽车和照明技术的应用规模符合1.5°C路径,超过50%的技术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超过1/3的技术还没有走上正轨。

她进一步指出,低碳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呈现高度不平衡的国际格局。少数经济体主导着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和部署。北美、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中国合计占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公共支出的97.5%。从科技创新的产出来看,日本、中国、美国、德国和韩国合计占所有清洁能源专利申请的90%以上。从全球低碳技术的特点来看,专利申请逐渐从供能技术转向终端应用技术使能技术和通用技术。低碳能源技术也正在成为世界投资的新风口。能源系统转型是重中之重,大国之间的竞争从研发向供应链安全和制造业延伸。

同时,主要经济体都出台了科技创新战略,包括建立创新基础设施和平台、通过政公共采购支持科技创新,建设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弥合区域间创新的鸿沟,培养、吸引并留住科技人才,改善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完善创新政策体系等。各国不断增加研发投入用于知识生产,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或计划,从而推动知识转化与知识扩散。在支持创新企业方面,各国积极改善企业融资渠道,重点支持创新企业增加它的资金的可获得性,利用自身优势支持企业获得资金;提出系列培训和支持计划;设立政府转让、技术转让的办公室,促进信息披露,推动政企合作。

在谈到我国绿色科技创新发展进程的特点时,董文娟表示,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仍处在追赶阶段并呈现出明显的追赶型创新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研究能力不断增强,但创新能力不足;二是总体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三是全球产业分工和创新格局正在重塑,研发与创新活动开始不断向新兴经济体转移,中国城市开始进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视野;四是中美科技脱钩趋势明显,国际合作日益困难,控制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创新追赶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五是科技创新法规仍有待完善。

我国低碳能源技术创新和制造位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可再生能源制造、电动汽车制造方面已经建立了技术、产业和市场优势。然而,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的多个维度上和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在研发投入、制度创新和下一代前沿技术引领方面。

讲座最后,董文娟从顶层设计、能源转型、生态系统、关键技术、企业创新和国际合作六个方面,总结了国际科技创新战略对我国的启示。她建议,一是完善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弥合区域创新差距,培育城市作为国际创新中心;二是将关键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关注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三是支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将科技研发前瞻性和商业化作为工作重点,积极部署多元化政策支持;四是深化国际低碳领域创新研发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低碳科技创新国际制度建设,发挥引领性作用。


8B7F


董文娟,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政策、全球气候融资与治理。科协双碳丛书《全球气候治理导论》执行副主编、《读懂碳中和》执行主编,《China’s Long-term Low-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Pathways》和《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作者之一, 2014、2015-2016、2017、2018年度《中国低碳发展报告》执行主编。